在故宮博物院許多藏品中,有這樣一張老照片,從照片中咱們可以看到在修建的橫脊上,安設了金屬線纜,這是做什么用的?背面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的《藏品有話說》,為大家帶來故宮博物院“老照片”的故事。
提到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您可能會想到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千里江山圖》,亦或是集多種瓷器燒造工藝于一身的各種釉彩大瓶,其實,在這些耀眼奪目的奇珍異寶背面,還有許多默默記載故宮前史瞬間的老照片,它們相同是故宮的珍貴藏品。
這張故宮博物院的老照片是1957年拍攝的,距今已經有60多年的前史了,照片中反映的是在故宮設備避雷設備的前史事件。
故宮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宮廷修建群,自1420年竣工至今,這座陳舊的宮城已經有601年的前史了。木結構修建最怕的就是發生火災,而造成火災的原因,許多都與雷擊有關。
在前史記載中,故宮遭遇雷擊至少數十起,僅三大殿就曾多次因雷火燒毀。據《明實錄》記載,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奉天等殿門災,是日申刻雷雨高文,至戌刻火光驟起,初由奉天殿延燒華蓋謹身二殿、文武二樓、左順右順、午門及午門外左右廊,盡毀。至次日辰刻始熄”。
由此可以看出,其時由雷擊而引發的大火直接將三大殿焚毀,并且一向向南側燒去,將午門及附近的修建全都付之一炬。
相同發生過此類事件。如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太和殿前的體仁閣遭雷擊燒毀。由此可見,在沒有避雷設備的古代,巨大的木結構修建很簡單成為雷擊的對象,并且一旦被雷擊中,常常面對燒毀的命運。古人面對這一問題,有什么解決辦法呢?
在多座宮廷的正脊中,都發現了這種四四方方的金屬匣子,稱為“寶匣”。這是古人放置在古修建重要部位的“鎮物”,寶匣中往往盛放著金銀銅鐵錫“五金”元寶、五色的絲線、五谷、銅錢、寶石、藥材等,有的還會盛放經文、如意。
除此之外,屋脊上的脊獸也都包含有祈福消災的夸姣寓意。古人以為這樣可以保佑平安,其間也寄托了期望修建免遭雷擊的期盼,但這類寶匣常由導電的金屬材料制成,反而更簡單吸引雷擊。1984年,承乾宮遭遇了一次雷擊,被擊中的部位恰恰就是藏在修建正脊內的寶匣。
新中國樹立初期,故宮仍面對遭受雷擊的風險。1955年8月8日晚,午門東雁翅樓和雁翅樓東北、東南的角亭遭雷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為保證文化遺產的完好與連續,避免此類風險再次發生,文化部對午門工程作出了重要批示,其間有一點就是“避雷針的設備問題”,批示中說:“希你館與專門設備單位聯系研究。擬出計劃報局,同意后再進行設備?!痹诖酥?,國內涵古修建上設備現代避雷針并無先例。
接到批示后,故宮古建部專家與北京市修建設計院工程師共同研制,設計出了適用于我國古修建的現代避雷設備。然而,在古建上設備避雷針并非易事,首先要盡量不破壞古修建的原貌。
因此,開始設備避雷針時,接閃器的線路都蔭蔽在了屋檐的筒瓦下。在做接地設備時,為防止呈現電流傷人,接地體有必要深埋,但巨大的古修建下多為石質基座,不易埋設接地設備。后來這些問題也都在古建專家的不懈努力下被逐個化解。
1957年,故宮在易遭雷擊的17座巨大修建上都設備了首批避雷設備,創始了我國古修建防雷的先河。
如今,故宮的建設與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隨著更多配電設備及電子設備的引入,故宮的防雷系統面對著新的挑戰,同時也進行著新的突破。
在“平安故宮”理念的指導下,故宮人不斷提高安全意識,不斷引入安全技能,力求保護好這座陳舊的城,傳承、宏揚它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候它的下一個600年。
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樹立起來的大型綜合性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